在过去两年里,我通过LinkedIn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人脉图谱,其中不乏大厂采购、创业CEO、B2B营销负责人等关键角色。这一切的基础,离不开两个关键动作:筛选+标签。
今天,我将系统讲解我是如何基于LinkedIn筛选功能进行高效连接,并通过标签组合打造出自己的职场“社交雷达”的。
第一步:理解筛选的真正目标
很多人以为LinkedIn筛选就是搜职位、搜地区、搜行业,但如果你只做这些,你最多只是找到了“标签合适”的人,而不是“关系值得维护”的人。
我一开始也是泛搜泛加,直到发现以下问题:
人脉数量很多,但有效互动率极低
内容发布后点赞的人与目标用户画像不匹配
很难找到“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潜在合作人
于是我开始重新定义“筛选”在LinkedIn中的价值:
不是找到“人”,而是找到“与我阶段性目标匹配的人”。
第二步:用高级筛选建立候选池
我用的是LinkedIn Sales Navigator(销售导航),它的高级搜索功能非常强大,建议优先从以下几个维度筛选:
职位关键词:如“市场总监”“采购经理”“内容主管”
行业:可结合自身产品/服务匹配的行业标签
公司规模:小型、中型、大型机构,目标明确
近90天活跃:避免沉默账户浪费精力
是否曾与你公司互动:精准再营销的基础
通过组合这些条件,我通常每次能筛出约300-500个精准用户。
第三步:为每位潜在联系人打上标签
筛选之后,如果你就直接“加好友+群发消息”,那转化率会非常低。
我在导出数据后,会用 Excel 或 Notion 为每位潜在人脉打上自定义标签,例如:
[决策人]:有拍板权,优先建立关系
[内容互动者]:曾点赞我发布的行业内容
[冷启动]:账号活跃但对我无感,需多轮唤醒
[共同兴趣]:比如AI、跨境、内容营销等
这些标签让我能清晰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聊什么、对谁说什么。
第四步:如何建立职场社交雷达
当你的标签体系逐渐丰富,LinkedIn人脉就不再是名单,而是“雷达信号源”。
我每周都会:
复盘标签数据,看哪些人活跃、哪些人沉默
制定内容分发策略,如对【内容互动者】推送行业报告
为【冷启动】人群设计“非销售型”互动,如邀请投票、推荐文章等
对【决策人】优先排期私信,附带合作提案或预约链接
这种“标签化雷达”让我的社交变得更有节奏感、目标感,而非胡乱撒网。
附加建议:如何避免“过度筛选”陷阱?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容易犯“越筛越窄”的错误。我的建议是:
先宽后窄:初筛保持开放性,后期用标签缩小范围
定期清洗:删除长时间无互动、拒绝邀请的人脉
让内容说话:持续输出行业见解,吸引标签用户主动靠近你
结语:筛选与标签,不是工具,是能力
很多人将LinkedIn视为“找工作”或“发广告”的地方,而真正的高手,把它当成了构建职场影响力与社交资产的基地。
筛选是你的雷达天线,标签是你的用户画像面板,运营的本质,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成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