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品牌用它实现了3倍以上的ROI增长,而有些操盘手却在第一轮群发就被举报封号。差距到底在哪?
答案藏在两个关键动作之间:筛选(Filter)+标签(Tag)。
不是所有筛选,都能提高ROI
很多人认为筛选就是“剔除未注册号码、冷号、拉黑号”。没错,这是入门级别的技术筛选。
但真正拉开ROI差距的,是那些筛选之后还能进一步标签化用户行为和意愿,并将群发内容做出适配的人。
筛选决定你“发给谁”,标签决定你“发什么给谁”,转化才会真正发生。
一个高ROI项目的策略构图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一家东欧教育平台在Viber上运营了两个多月,月均ROI从0.8提升到3.4。
他们的策略不是“盲发优惠”,而是:
先筛出过去90天内注册Viber账号的号码
对点击过视频课程、回复关键词“试听”的用户打上【意向学员】标签
再用“试听课限时提醒”内容推送给这部分人,附带定向优惠码
最终,这一批带标签的精准用户转化率达到了7.8%,而无标签分组的转化率不足1%。
为什么标签组合如此关键?
因为Viber是私域环境,没有“算法分发”帮你自动匹配内容。你发的每一句话,都必须靠标签精准控制受众。
以下是我常用的标签逻辑组:
① 来源渠道:广告投放 / 表单报名 / 老带新 / 自然导入 ② 行为标签:点击链接 / 回复消息 / 转发内容 ③ 内容偏好:教程类 / 促销类 / 情绪类 / 服务通知类 ④ 用户生命周期:首次接触 / 已成交 / 正在唤醒
将这些标签交叉组合,你就能搭建出多维用户图谱,每个用户都“有据可循”,不是一个沉默号码。
避免这些标签运用误区
很多新手在用标签时容易掉入“越多越好”或“贴完就完”的误区。
误区一:标签命名混乱
建议建立标准标签命名规则,例如「B-行为」「C-内容偏好」前缀分层。误区二:标签缺乏动态更新
用户行为会变化,标签也应该周期性调整。误区三:只标签不触发
贴完标签不设置匹配内容,相当于浪费了全部数据积累。
从“群发”转向“群智”:标签触发系统的初级模型
要真正实现高ROI,你不能再用单一的群发思维,而要构建“内容+用户状态”的触发矩阵。
示例策略如下:
标签:已观看但未报名 → 消息:是否还需要助教答疑?
标签:已回复关键词但3天未下单 → 消息:我们为你保留了名额48小时
标签:上次活动点击未进入页面 → 消息:我们注意到你可能错过了XX优惠
这种“带有人情感知”的内容机制,会让用户更容易响应、也更容易信任。
结语:筛选只是起点,标签才是你的运营杠杆
如果你还停留在“筛完号码就群发”,那么你在Viber上的每一次投放,几乎都是在烧钱测试而非构建资产。
而一旦你掌握了筛选+标签组合策略,你的用户池不再是沉默数据,而是可引爆价值的社交资产。
真正的高ROI,不是技巧,而是结构。


Bybit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Twitter
LinkedIn
Line
Telegram
TikTok
Skype
Viber
Zalo
Signal
Discord
Kakao
Snapchat
VKontakte
Band
Amazon
Microsoft
Wish
Google
Voice
Airbnb
Magicbricks
Economictimes
Ozon
Flipkart
Coupang
Cian
Mercadolivre
Bodegaaurrera
Hh
Bukalapak
youtube
Binance
MOMO
Cash
Mint
VNPay
DHL
MasterCard
Htx
Truemoney
Botim
Fantuan
Paytm
Moj
OKX
ICICI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