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与一家主营生活家电的东欧跨境电商品牌,在其Viber渠道搭建初期,负责设计用户筛选与内容投放策略。这篇文章,就以该项目为例,分享一次完整的“筛选+标签+转化”的私域实战过程。
项目背景:海量用户,低效触达
品牌每月通过站外广告、联盟营销等方式,新增大量手机号,其中大约有40-50%是注册Viber的。
团队此前做的是“全量群发”,但带来的是:
低打开率(不足6%)
高举报率(每轮1000条消息平均5人拉黑)
转化率低到不足千分之三
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筛选不是为了“清理”,而是为了“激活+聚焦”。
筛选维度设计:不止清洗,更要归类
我们将筛选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基础状态过滤
是否注册Viber
是否在过去30天有登录行为
是否曾收到/回复过任一消息
经过第一轮筛选,原始1.2万条数据中,仅剩下约4,900条“有效活跃用户”。
阶段二:标签打标归类
我们建立了以下几个关键标签:
【点击过促销链接】:有转化意图
【高频浏览产品页】:对商品感兴趣
【未读但未拉黑】:冷启动待唤醒
【已有订单】:复购潜力用户
这些标签配合行为触发机制,使我们在每次发送前都能精准选择目标用户。
私域实战策略:人群分组+内容差异化
接下来,我们将筛选后的用户分成三类,分别定制内容。
A类用户(已有购买+点击促销)
→ 推送升级配件、延保服务、使用教程B类用户(活跃但未下单)
→ 发送FAQ、优惠券提醒、客户评价截图C类用户(冷启动用户)
→ 发送轻量互动问候,如天气提醒+节日问候+品牌小故事
这种“非一刀切”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用户接受度。
成果反馈:数据显著提升
通过三轮测试后,我们收获了以下结果:
平均打开率:从6% → 18.4%
点击率:从0.3% → 3.1%
单轮转化率:达到5.2%,其中A类用户高达12%
封号与举报:未出现任何因内容异常导致的风控行为
更重要的是,团队逐步建立了对Viber数据资产的信心,从“广撒网”转向“深经营”。
经验总结:做Viber筛选要兼顾“动静结合”
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法则:
静态筛选:过滤无效号码,是基础但不应停留于此
动态行为+标签系统:才是提升转化的关键抓手
内容适配:不是一封消息打天下,而是让每类人都觉得“你是为我写的”
未来方向:标签自动化+个性推荐
我们接下来会接入产品数据,尝试让Viber系统基于用户点击行为,自动推送对应类目商品或资讯。Viber虽不像微信有强CRM能力,但通过Webhook+标签管理,依然可以做出极其精细的用户旅程触达。


Bybit
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Twitter
LinkedIn
Line
Telegram
TikTok
Skype
Viber
Zalo
Signal
Discord
Kakao
Snapchat
VKontakte
Band
Amazon
Microsoft
Wish
Google
Voice
Airbnb
Magicbricks
Economictimes
Ozon
Flipkart
Coupang
Cian
Mercadolivre
Bodegaaurrera
Hh
Bukalapak
youtube
Binance
MOMO
Cash
Mint
VNPay
DHL
MasterCard
Htx
Truemoney
Botim
Fantuan
Paytm
Moj
OKX
ICICI Bank